国际能源署最新展望显示,石油需求可能持续增长至 2050 年,这与该机构之前的报告截然不同,也鲜明地提醒人们,石油在全球经济中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国际能源署周三发布的年度《世界能源展望》描绘了到2050年的不同能源需求发展轨迹。通常情况下,这份报告的发布相当平淡无奇,但今年却并非如此,因为这份展望报告已经成为政治博弈的筹码。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政府的官员指责总部位于巴黎的能源监管机构将能源问题政治化,因为该机构暗示化石燃料的需求可能在 2030 年达到峰值。能源部长克里斯·赖特称石油需求峰值“毫无意义”。
因此值得注意的是,2025 年的报告提出了一个新的情景,表明在当前政府政策下,石油需求不会在 2030 年达到峰值,而是到本世纪中叶将达到每天 1.13 亿桶,比 2024 年的消费量增长约 13%。
关于全球变暖的令人不安的信息
当前政策情景 (CPS) 中包含的“现有政策”涵盖了从可再生能源强制性规定和化石燃料开采法律到建筑和车辆排放标准等各个方面。
CPS 似乎是国际能源署 (IEA) 多项预测中的基本情景,它对新技术的采用速度“持谨慎态度”,因此认为化石燃料在未来几十年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国际能源署(IEA)此前的一些批评者或许会称赞此次政策大转弯,认为这是该机构此前过于乐观的环保倾向所亟需的现实冲击。平心而论,此前的预测可能对气候友好政策的实施和化石燃料的逐步淘汰过于乐观。
但抛开政治因素不谈,CPS传递出的信息令人担忧。
这表明到 2100 年,气温将比工业化前水平升高 2.9 摄氏度,远远超过科学家所说的避免气候变化造成最灾难性影响所需的 1.5 摄氏度目标。
如果真是这样,世界就麻烦大了。
CPS 的理论基础是值得商榷的假设。
然而,CPS 的基础是一些非常值得怀疑的假设。
首先,它假设近年来导致电池、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成本大幅下降的技术飞跃,到 2035 年将基本停滞不前,甚至在某些国家还会出现下滑。它还假设内燃机的效率提升在 2035 年后将趋于平缓,从而减缓过去几十年来的增长趋势。
CPS对石油需求的乐观展望的核心是对电动汽车销售增长率的高度保守假设,即电动汽车销售量在2025年将占全球新车销量的25%,高于2020年的5%。
与汽车相关的预测对更广泛的能源前景至关重要,因为目前道路运输约占全球石油消耗量的 45%。
尽管CPS预测,到2035年,电动汽车在中国和欧盟的销量将继续快速增长,达到所有汽车销量的90%,但它也假设,在美国和印度等其他国家,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将停滞在15%左右。
虽然过去一年美国电动汽车的普及速度确实有所放缓,部分原因是补贴的取消,但考虑到全球电动汽车价格不断下降且技术不断进步,以此来预测未来需求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随着新技术价格越来越亲民,美国消费者真的会继续使用过时的技术吗?
此外,CPS假设汽油和柴油消费量将持续增长至2050年,这将需要投资建设新的炼油产能。但除非油价上涨并持续高位运行相当长一段时间,否则这种资本密集型投资不太可能发生。
当然,汽油价格上涨会降低内燃机汽车相对于电动汽车的竞争力。
总体而言,CPS似乎根植于这样一种信念:阻碍低碳技术发展和应用的障碍只会越来越多。考虑到全球在这些领域的巨额投资——预计到2025年,全球清洁能源技术投资将达到2.2万亿美元——以及人工智能带来的预期推动和对更高能源安全的需求,这种假设着实令人费解。
净零小时?
国际能源署有理由承认,政治和经济现实阻碍了世界各国履行其各项气候承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机构指出,自2022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引发能源价格冲击以来,气候议程近年来进展缓慢。其关注重点已明显从能源转型转向能源安全。
美国在特朗普总统第二个任期第一天就宣布退出2015年《巴黎气候协定》,这对能源转型努力造成了沉重打击。此后,他还废除了其前任的许多标志性绿色政策和法规。
但这一切都无法改变能源转型是一项经济必然性的事实,因为压倒性的科学共识表明,防止气候变化影响的成本不断上升,远远超过了部署清洁能源新技术所需的成本。
世界各国领导人和科学家齐聚巴西贝伦参加 COP30 气候峰会之际,国际能源署的展望将令人警醒。
(路透社 - Ron Bousso;编辑:Emelia Sithole-Matarise)